10本必讀書
1. 本杰明-格雷厄姆:《證券分析》(Securities Analysis)
如果整個證券研究領域的書籍全部被焚燒了,僅僅憑借這樣一本書,這個行業(yè)也必將重建。
作者沒有建立任何精確的學術模型,卻恰到好處地切入了學術和實踐之間。他既不向浮躁的現實低頭,也不向自大的學術低頭。通過眾多紛繁復雜的例子,大本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非常具體的基礎上。雖然以知名股票投資家著稱,但作者的《證券分析》的大部分內容是關于債券和優(yōu)先股,而且其價值并不遜色于股票部分。選擇良好債券的藝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轉換為選擇良好股票的藝術,這兩者之間的聯系遠比人們想象的緊密。
2. 理查斯-蓋斯特:《金融體系中的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 in Financial System)
清晰詳盡的投資銀行學教材,作者不但深入討論了廣義投資銀行業(yè)的每一個領域——證券承銷、并購咨詢、資本市場、銷售與交易、證券研究、零售經紀和基金管理,還探討了投資銀行與商業(yè)銀行以及監(jiān)管者的千絲萬縷的聯系。難能可貴的是,蓋斯特特別注重探討投資銀行界,并將華爾街史視為一個發(fā)展的過程。蓋斯特的重點描述放在華爾街,但他并未忽視歐洲和日本。遺憾的是,這本書主要討論的監(jiān)管政策是美國的政策。這些政策或許不能解釋其他投資銀行業(yè)的深刻變化。
3. 斯蒂芬-戴維斯:《銀行并購:經驗與教訓》(Bank Mergers: Lessons for the Future)
銀行并購的浪潮席卷了整個,但是究竟有多少并購真的給股東帶來了價值?驅使管理層不斷收購或被收購的動機是什么?投資銀行、機構投資者和銀行管理層在并購中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作為管理咨詢顧問,戴維斯用許多親身經歷的案例和訪談講述了許多典型的并購故事。作為一種復雜而且不穩(wěn)定的金融機構,銀行并購可能是上艱難的并購,所以了解銀行并購無疑就了解了并購的核心。
4. 喬治-索羅斯:《金融煉金術》(The Alchemy of Finance)
索羅斯的大部分言論都充斥著狂妄自大的氣息,但考慮到他的宏大功業(yè),這樣的自大是可以理解的。在《金融煉金術》中,他試圖建立金融市場的所謂“反身性”原理,即投資者與投資標的之間的復雜的相互作用,并且用這種原理來解釋整個社會科學。為了證明他的理論,索羅斯聲稱他運用自己的對沖基金進行了“歷時實驗”,包括實驗期和對照期。這個歷時實驗發(fā)生在量子基金輝煌的時期——1986年至1987年。
5. 本杰明-格雷厄姆:《價值再發(fā)現》(Rediscovering Benjamin Graham)
《價值再發(fā)現》一書收錄了大本晚年發(fā)表的有價值的文章和演講,不僅涉及財務報表分析和投資學原理,還涉及貨幣銀行和宏觀經濟學內容。大本發(fā)表的大部分文章都有濃厚的悲觀主義情緒,所以他在華爾街并不是受歡迎的人。幾十年過去,今天的讀者可以更加心平氣和地體會他的教誨——對于價值投資理念的信奉,對風險控制的執(zhí)著以及對頻繁交易的厭惡。這些教誨在今天仍然沒有得到執(zhí)行。
6. 沃倫-巴菲特:《巴菲特致股東的信》(Letters to Shareholders)
巴菲特沒有撰寫過什么專業(yè)著作,的作品是每年寫給伯克夏哈撒維公司股東的信。他每年都重復一些似乎早已過氣的言論,例如現金的重要性,公司管理層的重要性,在折扣價格購買資產的重要性以及“為增長付出恰當代價”的重要性。僅僅從一個細節(jié)就可以看出巴菲特的偉大——在目錄中,排在前面的是“公司治理”,其次才是“公司財務”。人們往往把巴菲特視為財務和稅務導師,但他在鑒別公司經理人方面的才能無人能及。其實他的每一句話都可以歸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真理,只是用一種非常簡潔樸實的方式來表達而已。
7. 布魯斯-格林威爾:《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
價值投資究竟是什么?它應該購買瀕臨破產的低價股,還是購買氣勢如虹的藍籌股?從格雷厄姆開始,產生了許多價值投資的分支流派,成功的基金經理人擁有獨特的模型和選股方法,但是其核心仍然與格雷厄姆差別不大。格林威爾分析了自格雷厄姆以來成功的價值投資經理人——馬里奧-加比利、沃倫-巴菲特和保羅-索金等等,分析了他們成功和失敗的案例,指出了在絢爛的投資行為背后的枯燥無味的模型。作為一位學者,格林威爾對模型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他的流暢文筆也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價值投資者成功的共同因素。
8. 彼得-伯恩斯坦:《有效資產管理》(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
作為金融學家,伯恩斯坦指出,盡管有效市場的存在使大部分證券分析手段都失去了價值,但是投資者仍然可以通過有效的資產配置來優(yōu)化自己的回報。這本書花了大量時間討論投資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什么是風險,為什么要用方差來度量風險,以及股票為什么對債券具有很高的溢價。對于初學者來說,這些討論尤其重要。
9. 理查德-費里:《指數基金》(All About Index Funds)
費里是一位投資組合分析師,也是有效市場假說的信奉者。他通過實證數據和自己多年工作的經驗證明,積極管理的股票基金想打敗市場是不現實的,所以佳的投資策略就是把資產妥善配置到各種指數基金中去。
這本書用大量篇幅描述了指數編制和再平衡的方法——指數基金怎樣做到盡可能模仿指數?怎樣克服流動性、交易成本和稅收方面的困難?那些與有效市場假說矛盾的“增強型”“基本面型”指數基金有可能成功嗎?為什么固定收益方面的指數基金發(fā)展很慢?費里對這些問題一一做了力所能及的回答,但想說服所有人是不可能的。所以,積極管理基金仍然占據著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份額。
10. 大衛(wèi)-史文森:《機構投資與基金管理的創(chuàng)新》(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作為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主管,史文森取得了超越絕大多數同行的業(yè)績。史文森舉出了大量生動的事例,告訴我們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持續(xù)取得佳績是何等困難。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他并未吹噓自己如何成功,而是嚴肅分析了其他人失敗的原因——過于輕率的投資決策,不恰當的風險管理,過高的資產管理費用以及“買漲賣跌”的錯誤心理等等。這些事例證明,心理或許是比技術更重要的因素。
6個必用網站
繁忙的工作之余,沒有多少時間用來學習,盲目地瀏覽網頁和資訊,也是浪費時間對自己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權威的金融資訊網站,有助于幫助自己把握新行業(yè)動態(tài),并站在高度進行審視。如果每天在QQ或微博一類的社交網絡浪費大量時間,那很有可能會被從投資銀行掃地出門。
彭博網:
關注市場行情,不上這,上哪?如果不懂得如何使用這個網站,那么基本上從事的工作是投行中沒有太大價值的部分,或者就是不入流的表現。
有途網:
即將找投行工作的人非常值得上這個網站。有很多人喜歡投行,是沖著它的薪水,但是卻不明白自己是否適合,也不知道如何做好充分的準備增加拿到Offer的勝算。提前思考自己的職業(yè)生涯,比浪費時間更加明智。知識儲備、面試技巧、實習經歷各方面都很重要。如果下定決心奮戰(zhàn)投行,那就準備一份漂亮的簡歷開始拼殺吧。
美嘉教育官方微信
掃描左側二維碼或添加公眾微信號 meijiaedu 相信專家的力量!美嘉教育官方微博
掃描左側二維碼或添加官方微博美 嘉教育 相信專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