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課自由。美國大學選課相當自由,在文理學院中,除了幾門基礎(chǔ)課要求必修之外(平均6門左右),其他高階課程都是可以自由選擇的,而且開課非常廣泛,且本科課堂就涉及各個領(lǐng)域新的、的成果,讓學生大開眼界。而同時,一個專業(yè)所要求的學分并不多。我畢業(yè)總共需要120學分,而經(jīng)濟和心理兩個專業(yè)分別只需要40-50分左右。也就是說,我如果只學一個專業(yè),我還有很大空間去學些自己想要的,感興趣的,亂七八糟的課(什么開飛機,高爾夫,滑冰,歐洲文學,古希臘神話,茶道,編程之類的),而且基本上大一大二級別的課是可以跨專業(yè)隨便選的。這就給了學生相當大的自由選擇的空間(當然你愿意專精一個專業(yè),那也是足夠你學的)??梢哉f,選課自由和課程豐富是美國一流大學的大優(yōu)勢。
2. 重課后。相比與大學,美國大學更重視課后學生自學。本校一周課表,按照學校規(guī)定,少12小時,多18小時,這比起動輒30小時的課表來說要輕松得多。然而,學校還規(guī)定,每門3學分的課,要搭配3-5小時的課后作業(yè)(包括閱讀、實驗、作業(yè)、論文等等)。也就是說,選18學分的課,是18小時課上+18~30小時課下,總共40多小時的每周課業(yè)負擔。而里面的重頭閱讀,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老師是不檢查的,讀不讀全在自己,但是你如果不讀,有可能老師上課講的東西你不能領(lǐng)悟,而且有時候書上的東西老是不講,老師講的東西書上沒有,但考試的時候他都考,所以既要讀書也要去上課。這就需要學生很強的自覺和自控,既要督促自己去上課,又要督促自己讀書,自控能力不強的,天天打游戲,臨時抱佛腳,是很容易死的。
3. 成績多元化。大多數(shù)課,每學期都有2-3個期中,一個期末考試,每個考試成績根據(jù)一定比重計入后成績。另外,考勤、課堂參與、小組討論、作業(yè)、論文等項目的分數(shù)也都計入成績。這種評價體系非常全面,某些課所有考試的成績甚至僅僅占到40%,這與重考試的方式具有相當大的差別。需要學生更全面地參與。
4. 通識教育。一般要在美國大學畢業(yè),除了自己的專業(yè)外,還需要分別修習數(shù)理/邏輯推理、寫作、物理科學、生物科學、社會科學、行為科學、人文與藝術(shù)、西方文化、東方文化/少數(shù)文化等9個類別的多項課程,不然不許畢業(yè)。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為的是畢業(yè)之時,不僅對本專業(yè)有足夠的了解,同時也了解社會各個領(lǐng)域(雖然只是比較基礎(chǔ)的),做一個有“常識”的人,不會被基本的釣魚騙到。同時,廣泛的常識也有助于獨立思考的提升。
5. 學生多元化。雖然美國學生還是主流,但來自各個的國際學生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本院大概占至六分之一,每堂課上,不管什么難度、什么專業(yè)的課上,都有來自美國以外的的學生,他們課堂討論中提出的觀點、描述的其他的情況,往往對教學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有著巨大幫助。我在一門語言學的課上做過一個中文拼音聲調(diào)的presentation,令其他的學生大開眼界,因為他們之前并不知道,中文是有一二三四聲的。我也學到過很多德國、意大利、印度、韓國的文化。
以上就是美國大學的一些普遍特點,都是親身體會,絕無洗腦。美國大學雖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同時也給了學生比較大的自由,在一定的框架內(nèi)學生有很大選擇權(quán),這樣就避免了因為強制要求而帶來的不愉快和資源浪費。美國教育體制上的先進,還是毋庸置疑的,也難怪,上的學術(shù)成果大多出自這里。
另外,什么樣的孩子不適合美國大學:1. 缺乏自控能力的不行。因為美國大學太自由了,你不控制住自己,很容易就頹廢了,一頹廢,就可能永遠跟不上。2. 個人沒有目標的不行。還是因為美國大學太自由,如果你自己沒有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很可能在這里繞圈子,虛度光陰。3. 不懂的思考的不行。美國課程因為作業(yè)很多,很多東西都沒有固定答案的,“言之有理即可”就要求學生一定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僅接受填鴨教育是完全無法生存的。
美嘉教育官方微信
掃描左側(cè)二維碼或添加公眾微信號 meijiaedu 相信專家的力量!美嘉教育官方微博
掃描左側(cè)二維碼或添加官方微博美 嘉教育 相信專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