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澳洲移民之中國文化的完美融合,本文就是美嘉導師帶來的具體案例分享:
當年我從中國移居澳洲,在悉尼機場一下飛機,看到的除了藍天白云,就是綠樹掩映的紅磚房舍,街上也只有車流,沒見幾個行人。當時有點懵了,這就是南半球的國際大都市?心里直嘀咕:怎么就像回到了鄉(xiāng)下?拖著行李從機場巴士下車,就站在悉尼市中心的喬治街??吹焦艠愕膸r石建筑和閃亮的摩登大廈,金發(fā)白膚的人群在晃動,才感覺到一點人氣和都市氣息。后來漸明白,追求質(zhì)樸自然、田園風光,是西方社會民居的基本形態(tài)。而澳洲的高樓商廈,也只集中在首府、都市商圈的那么幾條街。
沒想到,后來我就和這條大街結(jié)了緣,每天穿行其中,上班下班,日出日落,一走就是10多年,也見證了這條街的微妙變化。
跟北京的十里長安街相比,悉尼喬治街雖算不上耀眼,但它卻是悉尼的地標,澳大利亞的歷史。喬治街南起中央火車站,北至海港大橋下的環(huán)形碼頭,全長不過兩公里,但澳洲大的金融機構(gòu)、百貨大樓、星級酒店以及劇場戲院,就盤踞在這條街上,而總督府、州議會、大法院、圖書館、藝術(shù)館、博物館等政府機構(gòu),也近在咫尺。
讀澳大利亞歷史,不能不提及這條街。1788年,英國人押著囚犯登陸澳洲的條船,就在如今這條街的北端靠岸。當然,當年并沒有這條街,只有巖石荒野。英國人在此安營扎寨,開辟了這條街。至此,這條大街逐漸通往內(nèi)陸,繞行全澳,澳大利亞也由一塊殖民地延伸為一個主權(quán)。
這條街與中國人有什么關系?有!悉尼的個中國人,來自廣州的木匠麥世英,就是1818年在此上岸的。100多年前,這條街就有中國人開的客棧、商號、菜欄、洗衣坊、家具店以及茶室賭檔。幾經(jīng)變遷后,聚攏在喬治街南端一側(cè),形成漸具規(guī)模的華埠,并于1980年修建了新牌坊,放上石獅子,“唐人街”之名由此正式標入官方版地圖,成為悉尼市中心的一個游客景點。
10多年前,你要是走在喬治街上,會覺得很悠閑。下午5點過后,店鋪打烊,人們都離開市中心,回去“鄉(xiāng)下”家居。街上只有通明的燈火從空蕩蕩的商廈玻璃里透出,映照著疏疏落落的行人。慣于夜生活的中國人,一定會覺得清靜寂寞。而今天,你走在這條街上,擁擠得完全可以用摩肩接踵來形容。即便是晚上,仍然人流不斷。一般的商店雖然關了門,但卻冒出了不少夜店。街上的人,大多是亞洲面孔,細心一聽,不少人說的是普通話,而且大多是十幾二十歲的留學生。
現(xiàn)在走在喬治街上,已是滿眼鄉(xiāng)親,滿耳鄉(xiāng)音了。但有一點變化不大,就是街上的建筑物。中國的城市面貌,如今是幾年一變,連當?shù)厥忻褚渤3UJ不出路了。而澳大利亞的市容,幾乎百年不變。路是當初開發(fā)時就規(guī)劃好的,房子動輒就是上百年歷史。如果你留意一下房子的頂端,往往會看到“18XX”年或“192X”年之類的標記。華人買房子,看著挺新凈的,一問,都是幾十年的房齡。所以澳洲買房,不在乎房齡,更在意結(jié)構(gòu)、保養(yǎng)、裝修。翻看喬治街100多年前的老照片,大體就是今天的模樣。除了馬車換了汽車,燕尾服換成T恤,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筑風格,仍是喬治街的主調(diào),只是多了幾幢玻璃商廈而已。雖然喬治街的建筑格局不變,但房子的內(nèi)涵卻有了變化。中國銀行、中國旅行社、中資機構(gòu),都在喬治街占了一席之地。連古香古色的“北京同仁堂”大匾,也大模大樣地掛到了喬治街上。悉尼市政府的圖書館也與時共進,把中文部設在這條街的熱鬧處。
喬治街的中心點在市政廳。市政廳一側(cè)矗立著一座銅帆雕塑,那是由華人出資、市政府設立、以表彰華人對澳洲悉尼開發(fā)貢獻的紀念碑。1992年銅雕落成剪彩時,我抵達悉尼不久,剛好就在現(xiàn)場??吹接⑴室聋惿诐M臉笑容,徐徐掀開紅布,她身后的華人代表,包括悉尼副市長曾筱龍、唐人街僑領方勁武等,無不眼眶濕潤。經(jīng)過100多年的打拼,中國人不僅能在喬治街立足,而且在澳大利亞建立了主流社會認可的豐碑。
中國人一到悉尼,先看的,或想看的,肯定是悉尼歌劇院。許多中國藝術(shù)家,更想站在歌劇院的舞臺上獻藝。早期,如果偶有中國藝術(shù)家在悉尼歌劇院演出,都會很轟動。如悉尼歌劇院的女高音俞淑琴、男高音丁毅,都是中西媒體報道的熱點。當郎朗音樂會、宋祖英獨唱會,還有彭麗媛率領的總政歌舞團等陸續(xù)在悉尼歌劇院登臺時,可謂座無虛席。不過現(xiàn)在,中國藝術(shù)團、華人藝術(shù)家在悉尼歌劇院、州立劇場、市政廳禮堂的演出已經(jīng)是常態(tài)。每年必有幾場中國來的商業(yè)演出或慰問聯(lián)歡在喬治街的劇場上演。
每年春節(jié),喬治街旁的唐人街都會熱熱鬧鬧,華人社區(qū)都會在此舉辦傳統(tǒng)的中國新年嘉年華。但進入新世紀,每年一度慶賀中國新年的活動,就改由悉尼市政府主辦,讓嘉年華擴大范圍,走出唐人街,升格為悉尼市的文化節(jié)慶。巡游隊伍由市長領頭,從市政廳出發(fā),浩浩蕩蕩走在喬治街上。要知道,這條澳洲心臟的大街,除了軍人節(jié)巡游,以及奧運會選手凱旋慶賀,是極少被占用的。而中國人舉著各種生肖吉祥物,穿著民族服裝,龍獅開路,鑼鼓喧天地穿越這條大街時,無疑吸引了澳洲人和游客的眼球。隊伍中除了當?shù)厝A人外,還有中國派來的幾百人的藝術(shù)團體助興。每年輪換著中國的一個省前來巡游,展示該省的文化風貌。少林武僧、武當?shù)朗俊|北秧歌、西北腰鼓,都在這條街上向展示。中華文化已成了喬治街的一道風景線。
今天的悉尼喬治街,中國字、中國話、中國店、中國人,已經(jīng)很平常了。美嘉導師表示,如果在喬治街與聯(lián)邦總理、州長、黨魁見個面,在唐人街餐館和政要拍個照,都不是很難的事。每年新春,每逢大選,政要們都會到喬治街、唐人街走走,給中國人拜個年,或拉個選票什么的。
美嘉導師提醒大家:澳大利亞是個多元文化、多族裔安居的社會,有中國元素不足為奇。但喬治街的中華文化,卻比其它非英語文化,諸如猶太文化、希臘文化、日本文化、阿拉伯文化來得濃烈。西方的南半球街,彌漫著各種中國元素,要是在十幾二十年前,你能想象到這般情景嗎?
美嘉教育官方微信
掃描左側(cè)二維碼或添加公眾微信號 meijiaedu 相信專家的力量!美嘉教育官方微博
掃描左側(cè)二維碼或添加官方微博美 嘉教育 相信專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