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美國留學,在美國,你們一起吃過了一百次飯,睡過了五十次,還不見得坐穩(wěn)了那把男(女)朋友的交椅。文化差異害死人啊!你以為你們是在交往的男女朋友了,其實人家根本沒這么想哦!男生女生現(xiàn)在就學起來,別到時候太傻太天真吃啞巴虧哦!看看學長的真實體會吧。
dating culture(約會文化)這種東西?!笔前。覀冞@些從第三千里迢迢趕到美國來學習“先進文化”的土老帽,哪里想的到,在這個號稱文明民主富強的社會里,還有dating culture這樣的大毒草。Dating,用中文怎么說呢?“約會”是合適的字眼。然而“約會”在中文語境中的重要性、使用頻率、含義清晰度遠遠不及“dating”在英語境遇中的地位。比如,在中國,我們可能會問別人:“你有沒有男朋友(女朋友)?”但是一般不會問別人“你近在約會什么人嗎?”事實上,這句話在中文里聽上去如此別扭,簡直就像是病句。但在美國,問別人“are you dating someone?”(直譯:你在約會什么人嗎?)太正常了、太通順了。
當然,這種區(qū)別絕不僅僅是用詞的區(qū)別,而是文化的差別。在中國,兩個人談戀愛就是談戀愛了,沒有談就是沒有談,基本不存在什么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而 dating這個詞在英語里,恰恰就是用來形容兩個人之間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當一個人宣布自己在dating某個人,基本上就是在宣布:我已經(jīng)跟這個人上過床了(或者我很快會和這個人上床),但是她(他)還不是我女(男)朋友。
“girlfriend”這個詞來形容Carrie,而一旦一個男人不再用“date”而用“girlfriend”來指稱一個女人,這時候她的地位才算升級了,交椅才算坐穩(wěn)了。
Dating culture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對人的肉體欲望和精神依戀發(fā)展不成比例這個客觀現(xiàn)實的承認。兩個人肉體關系的發(fā)展,可以象電飯煲做飯那么快,而兩個人感情的發(fā)展,往往象砂鍋煲湯那樣慢,怎么辦?Dating唄。
迅速親密,迅速上床,迅速分手,是dating culture里面的主要景觀。
這件事情,仔細想來,其實挺叫人沮喪—dating culture的風靡,在某種意義上等于人類承認了自己的雙重無能:在抵制欲望面前的無能;在培養(yǎng)感情方面的無能。承認了這雙重無能的人們,轉(zhuǎn)過身去投入到走馬觀花的dating生活中去。
ABCDEFG……一個接一個地出現(xiàn),然后一個接一個地消失。畢竟,上一次床,只需要一點荷爾蒙,而要愛一個人,要有激情,恒心,意志,力氣這些羅里巴索的東西,而人類永遠是避重就輕的那么一種動物。
基本上在中國,至少近些年以前,沒有dating culture,有的是“找對象文化”——兩個人從次手拉手開始,婚姻這個主題就撲面而來。從小到大,我們看過多少電影電視小說,里面有多少怨婦,因為和某個男人睡過了,就哭著喊著揪著對方衣領要人家對她“負責”,甚至時不時還要派自己的哥哥、干哥哥什么的去扁人家,打到人家鼻子出血、滿地找牙。
沒有dating culture,只有“找對象culture”,當然不是說我們中國人在抵制欲望和培養(yǎng)感情方面比西方人更能干,所以才能越過dating culture,大步流星地步入愛情的圣殿。事實上,“找對象文化”,只不過是對人的肉體欲望和精神依戀發(fā)展不成比例這個客觀現(xiàn)實的不承認而已。明明肉體欲望和精神依戀的發(fā)展是不成比例的,非要做“同步發(fā)展”狀,結(jié)果就是:既然上床了,那就結(jié)婚吧,既然結(jié)婚了,那就湊合吧,既然家里湊合了,那我就在外面嫖妓或者找外遇吧。
如果說dating culture導致的是走馬觀花之后的麻木,“找對象”文化導致的則往往是深陷泥潭之后的麻木。死法不同而已,大家彼此彼此,誰也犯不著同情誰。
希望上述信息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留學資訊請咨詢美嘉導師。
美嘉教育官方微信
掃描左側(cè)二維碼或添加公眾微信號 meijiaedu 相信專家的力量!美嘉教育官方微博
掃描左側(cè)二維碼或添加官方微博美 嘉教育 相信專家的力量!